记忆中家乡的粽子
时间:2016-05-10 07:40:30
导读:

      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到了,每逢五月头五,故乡各家各户都包些“粽子”吃。这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传统习俗。童年时代我很喜欢包粽子,更喜欢吃粽子。因为在那经济落后社会物质欠缺的日子里,能吃上粽子,也是一顿大美餐。

      听村中老人说过,包粽子是为了怀念爱国墨客屈原。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大臣,由于敌国实行反间计,朝中的奸臣对屈原进行无耻的中伤,让屈原遭到国军的荒凉并被充军。当屈原听到国家沦亡之时,恼怒而无奈之下投江自尽了。屈原投江今后,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遗体,村民把米和饭投到江里,让鱼和虾吃。流传到如今,改成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。

       高州大井榕树村是我的故乡,乡村近圩近河,村民喜欢在水清景美的淦江河上举办龙舟赛娱乐活动。包粽子庆“龙舟赛舟”是他们的老习惯。榕树村人包粽子,可不是说话那么简单,光准备材料就要好长期。粽叶要用水泡几天,那时的粽叶平常情况有两类,一种是芒芹叶(即纯粽叶),另一类是勒古叶,包装带是芭蕉皮绳或剪开成条的勒古叶,而后用开水煮过,再捞起放冷水浸半天,才能用来包粽子。听母亲说,粽叶必需通过处理,不然粽子就会有苦涩的味道。

       粽子里的用料,有糯米、绿豆、花生和用五香粉腌制好的五花腩肉等。母亲包粽时,先把糯米、绿豆洗好放水浸泡两个多钟,再捞起凉干,炒好的花生去衣,并且将猪肉腌制好。包粽子开始了,咱们家人围在一块着手干起来,母亲心灵手巧,用两张粽叶,正反摆放,结成一个斗状,而后放米和馅料,再将叶子包盖上,用芭蕉带拉紧踏实,便成了标准菱角形的粽子。姑、婶觉得粽叶不佳包,喜欢用勒古叶包粽,一般是一张勒古叶包一根大约五寸长的长形粽子,再用剪细的勒古叶条做带包扎,直到糯米、配料用完,包粽子的工作才停下来。咱们望着一个个粽子,馋得口水直流。

       最终的工序是煮粽子。粽子多,用大锅煮;粽子少,用小锅煮。放进锅里的粽子,净水以淹过粽子为宜。先用烈火煮沸,而后细火缓慢熬,约过三至四十分钟,要将锅内粽子上下翻动一次,以方便粽子熟得均匀。一个多小时之后,屋子里四处满盈着粽子叶和粽子的香味,这就意味着香馥馥的粽子可以出锅了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过端午节,尽管故乡贫苦,但远方亲人返来或亲戚到来,均会杀鸡、买豆腐款待。鲜味适口的粽子也是桌上的好菜。

光阴不断的刷新着我的记忆,粽子的印象仍然让我记忆犹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