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挚的食物之一。在一万多年前的石烹时代,先祖在地上挖坑,坑中垫兽皮,再灌水其中,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,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材料,直至成熟,产生了粽子的雏形。夏商周时,祭奠礼法完备发展,以牛为牺牲,是祭奠礼法完备创建之后最高等级“太牢”的代表性祭品。由于那时物质财产有限,人们用大黄牛的典范象征——牛角的代替物来作为祭品,最早的粽子“角黍”就这样应运产生了。然而,粽子登上历史舞台之后,也和人一样,产生了很多颇具影响的“明星”,其中嘉兴粽子就是粽子中最具人气的“明星”。
富裕为粽子奠定基础
作为粽子中的“明星”,嘉兴粽子的历史积厚流光。六七千年前,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——马家浜文化,这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泉源之一,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。汉唐以来,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,被誉为“天下粮仓”。唐李翰在《嘉兴屯田政纪绩》中说道:“嘉禾一穰,江淮为之康;嘉禾一歉,江淮为之俭。”《嘉兴府志》中提到:19世纪中叶时,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种类就有诸如:白壳、乌簔、鸡脚、虾须、蟹爪、香糯、陈糯、芦花糯、羊脂糯等三十几个种类。同时,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,肉鸡和鲜蛋生产产量和质量也很高。这些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原材料,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,这也是后来形成嘉兴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要素。
领先清朝就有粽子专卖店
作为一种民风食物,粽子在嘉兴一带流传的历史,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。古书记载:“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,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。”到了清代,嘉兴民间在明朗、端午节食粽的习俗更为详细丰富。清朝末期,嘉兴一带城乡,每逢过年、过明朗节、过端午节,近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。不光自己家人作为节令食物,并且还作为礼物奉送亲朋,以至成为平民平日食用的点心食物,在很多城镇都产生了专售粽子的店铺。那时,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。
除去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传产生重要影响外,嘉兴地区悠长绚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武艺的发展。嘉兴粽子受“嘉湖细点”茶食的制作武艺影响颇深。明朝中叶,东吴西浙,饮食丰富豪华,嘉兴湖州一带的茶食物种丰厚并且做得十分精巧精致,被称作“嘉湖细点”,驰名江南。周作人《再谈南北的点心》一文中说过:“点心招牌上有常用到的两句话,我想借来用于这里,好像也还恰当,北方可以称作‘官礼茶食’,南方则是‘嘉湖细点’……”至清朝末期,茶食物种之多不计其数,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
潮流渐渐形成快餐文化
当外来文化大肆进入中国后,快餐一词好像成了外国人的专利。近年来来,随着国家经济发展,很多民族品牌开始彰显自己的特色。建立于1939年的嘉兴第一家粽子专营店——昌记粽子店,是嘉兴粽子行业中的正宗老字号,然而,老字号如今却有新景象,他们不光继承了嘉兴粽子的传统风味,更在多年的经营中,让粽子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快餐,用嘉兴粽子抗衡汉堡和薯条。
嘉兴粽子,作为嘉兴著名特产,以糯而不糊,肥而不腻,香糯适口,咸甜适中而著称。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。如今的昌记粽子继承和发展了嘉兴粽子生产的传统工艺,更配以现代化的加工工艺,使产品保存了原有风格和特色,更在色香味形上独树一帜,产品很多次在同行评选中获奖。昌记粽子因其滋味鲜美,携带方便,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,渐渐被大家冠以“东方快餐”之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