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真真老老粽子赛龙舟,一个完美的端午节这么过
时间:2017-03-19 07:11:01
导读:

端午节除了插艾蒿、挂菖蒲等习俗外,还有一直广为流传的食粽子和龙舟竞渡的习俗。虽然关于粽子的传说大多与屈原有关,但食粽子的习惯早已有之,它是端午避恶驱毒的夏令风俗之一,俗谚“食过五月粽,寒衣收入栱”,可见粽子是一种既可口应时,又标志季候转换的节令食物。而赛龙舟,发源于原始社会末期,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时的一种娱乐性群体活动,后来才渐渐演变成端午重要的节俗之一。真真老老粽子味道就很好,端午可以选购品尝。

粽子曾经叫“角黍”

据周处《风土记》记载:“端午日,以菰叶裹黏米栗枣,灰汁煮熟,谓之粽。”《荆楚岁时记》也说:“夏至节日,食粽,周处谓为角黍。人并以新竹为筒粽。”可见早期的粽子是用菰叶包裹黏米,中间包上栗枣,再用浓浓的小灰汁煮熟。这样煮出来的粽子,显然自有一份象征意义,即取象“阴阳相包裹尚未分散”的意思。

屈原传说和端午食粽结合后,夏至食粽的防病避害也渐渐被纪念文化和美食文化所替代。到如今,纪念屈原成了关于粽子起源最为常见的解释,由此亦衍生出许多民俗事项。在汉代,有皇室赏赐百官粽子的习俗。到唐宋时期,不仅食粽纪念屈原的意义十分明显,而且它的社交、娱乐的意义也获得丰富和发展。

首先,粽子在品种和研制上不断翻新。春秋时期,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,称为碱水粽。晋代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杂粽,即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。

据《岁时杂记》的记载:“端午粽子,名品甚多,形制不一。有角粽、锥粽、茭粽、筒粽、秤锤粽,又有九子粽。”宋代王曾在《端午皇后阁子帖》中说:“争传九子粽,皇祚续千春。”元绛也说:“九子粘筒玉粽香,五丝萦臂宝符光。”这就表明在古代,粽子不仅形制好,而且品种多,五味俱全。

唐代,粽子用米已是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有“大唐粽子”的记载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元朝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,后来又有芦苇叶包的粽子和竹叶包的粽子。

今天流行的艾香粽子、火腿粽子,仍然有古时的遗风余韵。